色差计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色差计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判断

发布时间:2021-01-21 15:20:18 阅读: 来源:色差计厂家

对地方债务不宜简单化判断

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,36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.85万亿元,比2010年增加4409.81亿元,增长了12.94%。专家认为,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靠举债出政绩、大肆借钱融资的做法较为普遍,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加,偿债压力和债务风险逐渐加大。  近两年,地方债务问题越来越频繁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。一个普遍的认知是,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,相应的,各地债务风险不断提升,甚至有极端的观点认为,地方债务已经趋于失控。  尽管对地方债务深表忧虑的言论很多,包括专家分析、国内媒体的部分数据披露、外国金融机构报告、国际经济组织预测,乃至部分国外媒体“看空”中国的研判。然而,不难发现,有关地方债务危机的判断多属于外界的边缘性解读。  一方面,这与地方债务构成复杂、数据不透明有很大关系;另一方面,不透明本身又给地方债务危险性判断的准确性打了问号。事实上,地方债务屡屡受到关注,不仅在于其与中国经济稳定性密切关联,还在于外界与官方在地方债务安全程度上的判断错位,而后一问题上的争议总容易引来更多关注。因此,判断的基础,当务之急在于摸清国内地方债务的底。  除此之外,在地方债务上还存在一种判断的简化。分析地方债务过重的原因,无外乎GDP崇拜下,地方政府为谋求发展,以政府信誉作担保,不计后果地大肆举债,另外,金融监管客观层面不足,问题因而进一步放大。某种程度上,过度举债被一边倒地归咎于地方政府不负责任。实际上,情况恐怕没有这么简单。  作为资本配置的方式,依靠融资借贷的模式推动地方建设并不是不可取的手段,国外很多地方亦如此,且后者的融资方式更丰富。显然,问题不在融资,而在融资比例,它取决于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能力,即监管能力。客观来说,国内目前控制金融风险,主要还是依靠有限开放金融渠道,不具备较强监管能力。地方债务膨胀是一个集中体现。  地方债务是不是一个刚刚才出现的问题?从资料来看,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,就有调研报告称地方政府债务过重威胁经济安全。也就是说,监管不力在先,问题由来已久。但为什么直到今天,这个问题才被周而复始的提及呢?可以看到,它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直接对应。  长期以来,净出口、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两大驱动力。以政府主导的对内投资作为投资的主要形式,最终表现为政府举债。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,庞大的债务很轻易地被经济增量所掩盖,自然不会暴露问题。然而,当经济增速放缓,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自身的问题便会显现。可以说,地方债务危机问题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暴露出来的。 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,中央2008年作出4万亿投资决策,并于次年出台一揽子计划。伴随着下至各地的项目启动,它们转而成为地方举债的起因。由此可见,地方债务扩大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问题。而此后,全球经济形势仍在恶化,各地经济增长压力巨大,这时候,地方政府急于让经济回复到基本面,新一轮的举债成为可以想到的最好方式。  从问题的演进来看,地方债务危机只是表象,最核心的问题,是面对经济下行形势,政府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应对。目前而言,各级各地通过刺激性政策求得短时效果仍占主流,经济结构调整、产业升级、技术创新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首选。然而,从一季度跌出预期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,虽然政府不断越界调节,但似乎越来越收效甚微。这些数据反馈,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采纳,进而作出调整,攸关中国经济的未来。

莎普爱思滴眼液

莎普爱思滴眼液

莎普爱思滴眼液